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,电池作为核心能源存储设备,其制造工艺日益精密。电池制造流程涉及多个环节,其中手套箱作为关键设备,在保障电池性能、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本文将详细介绍电池制造的主要流程,并重点阐述手套箱在其中的应用。

一、电池制造的主要流程
电池制造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:前段工序(极片制备)、中段工序(电芯装配)、后段工序(化成封装)。不同类型的电池(如锂离子电池、固态电池)在具体工艺细节上存在差异,但核心流程相似。以下为通用流程概述:
- 前段工序:极片制备
- 原料处理与混合:将正负极活性材料(如钴酸锂、石墨等)、导电剂、黏合剂按配方比例混合,形成浆料。
- 涂布:将浆料均匀涂覆在金属箔片(如正极用铝箔,负极用铜箔)上,形成电极涂层。
- 干燥与辊压:通过高温干燥去除溶剂,使用辊压设备调整涂层厚度,确保电极片的平整性和密度。
- 中段工序:电芯装配
- 极片裁切与叠片/卷绕:将电极片切割成指定尺寸,与隔膜(隔离正负极)叠片或卷绕成电芯结构。
- 电解液注入:在密封前向电芯注入电解液,作为离子传导介质。
- 封装:将电芯封装在金属壳、软包或铝塑膜中,确保密封性。
- 后段工序:化成与测试
- 化成:首次充放电激活电池内部化学反应,优化电极与电解液的界面。
- 分容与检测:测试电池容量、内阻等性能参数,分级筛选合格产品。
- 包装与出厂:完成外观封装、标识,进行安全测试后出厂。

二、手套箱在电池制造中的关键操作
手套箱通过充入惰性气体(如氩气、氮气),并循环净化去除水分、氧气,创造无水无氧环境(通常湿度<1ppm,氧气<1ppm),为电池制造提供关键保障。以下是必须使用手套箱的核心操作环节:- 电极材料处理与制备
- 原料称量与混合:活性材料(如锂盐、金属氧化物)对水氧极为敏感,需在手套箱内精确称量,避免氧化或吸水导致性能下降。
- 浆料调配:黏合剂(如PVDF)与溶剂(NMP)的混合需在密封环境下进行,防止溶剂挥发影响环境或材料变质。
- 极片干燥与保存
- 涂布后的极片需进入手套箱连接的专用烘箱进行干燥(如120℃真空干燥),确保水分彻底去除,避免电极材料在后续工序中氧化或电解液分解。
- 电解液注入(注液环节)
- 关键步骤:电解液(含锂盐和有机溶剂)对水分高度敏感。手套箱内需严格控制湿度(露点≤-45℃),通过真空手套箱进行电芯称重、套杯、注液操作。例如,磷酸铁锂电池注液时需在≤-0.09MPa真空下加速电解液浸润极片,确保无水分污染。
- 电池组装与封装前处理
- 极片叠片/卷绕、隔膜放置等精细组装操作需在手套箱内完成,避免外界空气接触导致材料氧化或污染。
- 封装前的电芯需在手套箱内进行最终检查,确保内部环境达标。
- 固态电池特殊工艺(干法/湿法)
- 干法工艺:固态电解质粉末混合、压片等操作需在极低水分环境下进行,手套箱需配备高效粉尘过滤和压力控制系统。
- 湿法工艺:电解质浆料涂布后,手套箱需集成溶剂挥发处理系统,同时控制湿度与惰性气体循环,防止溶剂残留影响固态电解质性能。

三、手套箱的核心功能与优势
- 环境控制:通过持续净化系统维持无水无氧环境,避免材料氧化、水解反应。
- 操作安全性:保护操作人员免受电解液等有害物质接触,降低电池制造过程中的安全风险。
- 工艺稳定性:标准化环境参数(温度、压力)提升电池批次一致性,减少性能波动。
- 兼容性:可集成称量、搅拌、涂布等设备,形成闭环生产线,提高效率。
四、未来趋势与挑战
随着固态电池等新型技术的商业化,手套箱需进一步提升密封性、净化效率,并适应更大尺寸操作空间(如比亚迪的50立方米手套箱)。同时,降低能耗、优化气体循环系统成为技术改进方向,以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。